看板 book
部落格圖文版:https://maxjamesread.com/ia-kuan-sun-tiunn/ Podcast有聲版:https://apple.co/4bFU6gP 這本《夜官巡場》是今年逛台北書展時,在印刻攤位覓尋到的小說。一開始是被封面的佛 像吸引,接著看到簡介提到作者張嘉祥將「童年記憶揉合地方野史與陰神信仰」,感覺很 合胃口,於是馬上拿去結帳。讀完非常非常喜歡! 【虛實交錯】 這書一開始讀起來很不「小說」,質地上反而比較像散文。序章就採用第一人稱視角,悠 悠聊起他兒時在火燒庄(嘉義民雄鄉豐收村舊稱)的成長記憶:聊被指派去土地公廟的巷 子民房買雞蛋;聊反同又父權的父親與迷信且缺乏安全感的母親;聊逃出南國火燒庄到後 山念大學。 我不只是逃離南國、逃離火燒庄,是逃到連回去的路都找不到,套一句俗濫的文學詞彙, 我已經變成在「故鄉的異鄉人」。 文中還不時穿插一些嘉義的地方史。比如,書中就引用了生於一八七〇年的火燒庄地方頭 人陳實華所著的《太平庄誌.災害篇》中的一段紀錄: 明治三十九年,一月的時陣,梅山山坑有人發現地牛的尾溜,青紫色的黑毛生佇牛尾消失 的空縫。 看他這樣聊故鄉、聊家人、聊自己,真的很像是那種自我探尋式的散文。然而,很快就能 嗅到一些不那麼「實」的味道。比如,他提到小時候已經成仙做佛祖的阿媽會牽著他的手 看戲;又比如,臭屁仔「Discovery」看到一半竟吐出一隻活生生的土虱,甚為獵奇: 臭屁仔抬頭看會計阿伯,本來想說話,又被咳嗽壓下去,接著好像呼吸不到空氣,臉脹得 發紫發紅,最後「嘔」的一聲,吐出一尾手掌長的土虱,活的,參雜著胃液和食道喉嚨被 劃破的血,在合作社地板不停跳動。 之後,諸如此類的神怪事物越來越多,比如,他和周美惠在泥濘中看到一隻巨大、皮膚色 的長腳蝌蚪;又或在浴室裡瞧見穿著古裝紅衣、模樣像八九歲女童的「她」;再或是在遠 方田中央水泥柱上用單腳尖站立的「長髮姐姐」。 這些描述既懇切又活靈活現,令人分不清他究竟是真能「看見」這些,還是已然走進小說 的虛部。超喜歡書中那段騎車回火燒庄時抄小路,結果慘遇紫姑的段落,整個很有臨場感 : 原先都是躺或倚在地上、廢棄物上的稻草人漸漸有一些不一樣的動作,每騎過一個溝渠鋪 面都會更換動作,先是有完整人形的站在椅子旁,下個溝渠鋪面稻草人下半身多了一條藏 青色的長裙…… 讀著讀著,不知怎麼地讓我想到《馴羊記》。雖然風格很不一樣,但同樣巧妙地將寫實與 虛幻揉混,模糊了真與假的界線,讀來好迷人。 【傳統民俗鬼神】 《夜官巡場》另一個迷人之處,在於其中滿滿的「民俗鬼神」元素。例如,書中提到的地 基主信仰: 每個家裡面都要留一個空間給地基主住,他問我有沒有看過地基主長什麼樣子?我搖搖頭 ,二哥說祂都用爬的。從那之後我就更害怕浴室那片區域空間。 看得莫名有點毛(苦笑)。事實上,書中提到的神祇,多半帶著這樣「偏流」的味道。如 書中提到的「陰神」信仰: 一個庄頭除了有正神庇佑,還有四散的野神陰神遊走在村庄,祂們是未經文明體制改造的 神靈,是介於精怪鬼魂和神靈之間的「人靈之外」,絕望無助的人和偷雞摸狗的人會乞求 膜拜祂們。 書中提到的「水流媽」就是個經典的例子。據說,水流媽原本是橋下發現的水流屍,因為 無人認領,便被供奉在橋旁,久而久之成了有應公那類的神祇。聽說頗為靈驗,在全台瘋 大家樂的時代,還曾開出許多名牌。書中的描繪同樣讓人寒毛直豎: 我跟周美惠走過去,看見供奉的神龕兩旁有點兩根細細的紅蠟燭,原本擺放神像的位置蜷 曲著一個蒼灰膚色、全身赤裸的中年人,蹲在那,右手從頭頂滑過一個半圓貼在左臉,左 手繞過背插在右腰。 書名中的「夜官」則同樣是如此帶著在地氣味的野神。據說,祂會身穿黑袍黑紗,手提紅 燈籠,介於野性與神之間,介於陰與善之間。要是有孤魂害怕,夜官會伸手把祂的耳朵摀 上,所有害怕的事就會不見。故事中,夜官的意象反覆地出現,例如女主角(?)周美惠 就被說是夜官佛祖的現世肉胎。而後面巧遇「夜官巡場」的段落,更是精采到讓人屏息: 我躲在後面,看到從亂葬崗深處慢慢走出一隻夜行軍,祂們沒有槍枝盔甲,有些人吹嗩吶 、有些人打北鼓或通鼓,大部分的人拿小鈔敲,面色哀戚,緩緩地跟在一位黑衣黑紗、手 提紅燈籠的女人後面。 【記持】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概念,叫做「記持」。書中如是說: 我寧願把這些漫天的鬼神佛祖叫做「記持 kì-tî」,華語念作「記憶」,台語念作記持 ,我喜歡這兩個字組合起來的文字印象。記持,把記憶持有、把記憶維持,既是擁有回憶 ,也是提醒自己,回憶是需要維持的,並不是放在那邊不理,就能一輩子持有。 而這樣從記憶賦予祂們意義的說法,似乎也給這些看似虛幻的神靈添了些實的成分。如此 概念與書中周美惠對於回憶的反思相對照,可說相當令人玩味: 我有時候的確會在半夢半醒之間看到一些畫面,但我很確定自己沒有睡著,沒有睡著那就 不是夢,而是回憶。 回憶有可能是真實的或虛幻的,但即便是虛幻的,這些虛幻的回憶也是真實立基在大腦中 ,不然為什麼我們要立法禁止神奇蘑菇?如果一切都是虛假的有什麼好害怕的? 從這個角度來說,虛晃的夢境、迷存的鬼神,看似虛卻也實;只要我們記得,那便是存在 ;若遺忘,便隨之消散(有點像「鬼才之道」中鬼被忘記就會消失的概念?)書中針對這 點的反芻也很引人深思: 我一直在想那些似人似鬼似神的東西到底是什麼?真的是某一種超越人世間的超自然嗎? 或者祂們都只是被拋下的事物?被丟棄遺忘的事物? 這樣的探討,似乎也可以延伸到這本虛實交織的小說本身。非常喜歡〈民雄鬼屋〉後面觀 落陰,以及〈老美惠陷眠〉中看見鬼魂回家的段落。兩者都以看似虛的狀態,哀美地帶出 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實。不禁想到高行健在諾貝爾得獎演說的這段話: 文學並不只是對現實的摹寫,它切入現實的表層,深深觸及到現實的底蘊;它揭開假象, 又高高凌駕於日常的表象之上,以宏觀的視野來顯示事態的來龍去脈。 最後,僅以《白色畫像》中的這段話作結: 故事,就當作回頭看一眼吧,畫像總在觀者與之對視當下甦醒,萬語千言,他/她們即是 我們,至少我們是他/她們的延續,喚醒記憶並不是不可能的,我們要它,它就來了。 【後記】 超愛這本書的氣味,很在地很親切。邱常亭在推薦序裡形容說這樣火燒庄長出的語言帶著 親暱的泥土氣味,就像是黃昏將至時坐在老榕樹下聽說書人說故事一樣,甚是精準。 有趣的是,除了寫小說的身分,張嘉祥還是台灣獨立樂團「裝咖人 Tsng-kha-lâng」的 團長。因此,他不只寫出這本書,還製作了一張同名專輯《夜官巡場》,用音樂與小說的 雙重方式來呈現他想傳遞的概念,真的很有才!(這張專輯風格也超有意思,推薦大家聽 聽看) 在後記中他提到,其實越接近完稿,他反而有種害怕,擔心會對家屬的親族造成傷害。然 而,他也堅信:「所謂的寫實是必須在魔幻後面,真實的歷史早就不可見。」覺得透過這 樣帶著魔幻色彩的「記持」,反而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上所擁有或曾發生的 「實」。很讚的作品,強力推薦給大家! --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xjamesread/ 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axjamesread/ Podcast: https://apple.co/3THZYMo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106.64.137.195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ok/M.1742111906.A.244.html
tan2: 書跟音樂都推 03/16 18:46
ginac: 推,謝謝分享 03/16 20:27
oao88: 推推,很好看! 03/17 22:25
Lavone: 感謝分享 03/18 19:32
Chricey: 維他命C 03/18 19:32
brella: 推 03/21 21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