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wackynoteis (Waki瓦基)
看板book
標題[心得] 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讀後心得
時間Mon Oct 14 13:31:29 2024
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讀後心得:四個重點與感觸
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睿智指引
圖文好讀
https://readingoutpost.com/the-book-of-joy/
這是我近期讀過「最出乎意料好看」的書,談的是如何穿越苦痛,重啟喜悅的智慧。這本
書記錄了兩位宗教領袖的精彩對話,但如同封面介紹上寫的「這本書不屬於任何宗教、任
何族群,這本書屬於你,你值得恆久的喜樂」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的作者是資深編輯道格拉斯.亞伯拉姆(Douglas
Abrams),他記錄了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長達五天的精彩對談,分別是達賴喇嘛(
14th Dalai Lama)和南非的大主教戴斯蒙.屠圖(Desmond Mpilo Tutu)。
這兩位傑出領袖在人生中經歷了極大的苦難,卻依然保有充滿感染力的慈悲與喜悅。他們
相聚五天,討論一個永恆的問題:「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中,我們是否真的能找到持久
的喜悅?」
他們分享了如何在面對痛苦與挑戰時,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快樂。無論是流亡的苦
痛,還是種族壓迫的掙扎,這兩位心靈導師透過幽默和睿智的對話,告訴我們如何在逆境
中找回內心的力量,並且讓喜悅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這本書出乎我意料的好看
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,我「原本」以為會充滿很多心靈雞湯和人生大道理,但是共同作
者道格拉斯卻把這本書昇華到了另外一個層次。他除了忠實呈現兩位智者的對話之外,還
結合了很多心理學、腦科學、神經科學的延伸說明,讓我們從抽象的智慧裡面,看懂背後
更具體的科學原理。
就像大主教提到,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當超人,過度壓抑情緒是不明智的,反而要把悲傷和
痛苦吶喊出來,才能讓自己恢復正常。針對這個說法,道格拉斯就引用了心理學家的研究
,發現適度的悲傷其實有很多好處。比較願意表達心情難過的實驗組,在判斷力和記憶力
表現更好,對自身的處境的警覺性更高,對別人的態度也更慷慨和寬容。
同樣參與這場五天對談的,還有擔任過達賴喇嘛 30 年翻譯官的佛學家圖登金巴(
Thupten Jinpa)博士,他本身也是一位佛學家,扮演起轉譯兩個世界、兩種語言的最好
橋樑。從他的視角,把對談當中的佛學術語做了更白話文的說明,讓這場對話更顯得平易
近人。
由於這本書我劃的重點真的太多了,這次我先摘錄這本書前半段的四個重點跟你分享。
一、如何度過逆境和困苦?
有些人遇到苦難與困境時,深陷其中走不出來,對別人變得更苛刻、更殘忍。但有些人卻
因此而茁壯,走出逆境之後變得更有韌性,對別人更寬容、更慷慨。
大主教提到「我被打,就想要打回去」這是一種動物的本能。但是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
為經過淬鍊,會找出是什麼原因讓這個人做出這件事,變得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設想。他說
:「當我們的善良受到考驗時,內心深處的善良也會茁壯成長。」這種寬容的精神必須從
經驗中獲得。
達賴喇嘛聽完這段話,想起了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。
當時中國軍隊入侵西藏導致他必須逃亡,寺廟裡面有大約 130 人來不及離開,被抓去了
中國勞改營,在裡面歷經了 18 年的折磨。
勞改營有各種殘忍的刑罰,極盡可能地折磨這些人,最後只有 20 個人活著離開勞改營。
這些倖存的僧人當中,其中有一位高僧名叫「洛本樂」,他後來前往印度遇到了達賴喇嘛
,講出了這段痛苦的經歷。
他說他們在勞改營的時候,永遠在挨餓,甚至餓到想吃另一個死去的囚犯的屍體,但是肉
已經結凍了,硬到咬不下去。他還告訴達賴喇嘛,在這 18 年的漫長歲月裡,他也遭遇過
真正的危機。
達賴喇嘛心想,他指的一定是生命遭受威脅的危機。畢竟,有什麼比死亡還更令人害怕呢
?
沒想到,這位僧人卻說,他的危機,是差一點就失去對中國衛兵的仁慈心。
聽到這段故事,在場的人全部都倒抽了一口氣,這位高僧居然認為最大的危機是失去慈悲
、失去人性。這也讓我深刻體會到,人類擁有能夠跳脫動物本能的心智能力,逆境可以成
為昇華心靈的力量。
逆境的苦痛不會吞噬我們,而是讓我們從中學習,讓我們試著去尋找意義。苦痛的感受是
暫時的,但是心靈的昇華是永恆的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會如何受苦,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用
什麼心態去面對。
二、如何消除個人的痛苦?
當我們真的身陷痛苦感受的時候,可能很難想到那些大道理。什麼意義,什麼慈悲,什麼
喜悅,我們才管不了,我們心思可能都聚焦在自己的身上,心想著:為什麼只有我在受苦
?為什麼我這麼不幸運?
針對這個問題,大主教和達賴喇嘛都提出一種很好的方法:關懷別人。
像是大主教說他也曾經因為煩惱而失眠,但他會想一想世界上此時此刻仍然醒著、同樣無
法入睡的人,他繼續說道:「想想別人,想想其他面臨相同處境,或是處境更艱難,但依
然存活下來,甚至化險為夷的人。這麼做真的大有幫助,你能夠把自己看成隸屬於一個更
大的整體。」
達賴喇嘛則說他在年輕的時候,要透過演講來傳道,無時無刻都感到很焦慮,他說:「我
非常緊張,因為聽眾看到的我和我心目中的自己並不一樣。」但自從離開西藏之後,他體
會到:「這些人和我是一樣的,一樣都只是人。假如我們認為自己很特別,或不夠特別,
那麼恐懼、緊張、壓力和焦慮也會隨之出現。我們都是一樣的。」
比如,當我們因為工作壓力而感到沮喪,不妨花點時間幫助一位需要協助的同事,這能讓
你短暫脫離自己的壓力。或者,當我們在人際問題裡感到孤獨時,主動關心一位很久沒有
聯絡的朋友,這樣的連結能緩解你的孤獨感。我們不是唯一受苦的人,我們和別人都是一
樣是凡人。
當我們將焦點從自己的痛苦轉向關懷別人,我們就能減輕自身的痛楚,並帶來更多喜悅。
「關懷他人」是一種良性的循環,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,而這種快樂也能影響身邊的
人,擴散到更大的範圍,最終幫助我們超越個人的痛苦。
三、如何放下嫉妒心?
「跟別人比較」的心態是人之常情,尤其在網路和社群媒體這麼發達的現代,我們隨時隨
地都在跟別人比較。甚至因為演算法推薦的關係,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「強迫」被跟
別人比較。
為什麼他買得起 iPhone 16?為什麼他能夠開保時捷?為什麼他買得起蛋黃區的房子?不
比較還不會怎樣,生活一樣過得好好的,但是一比較心情就變糟糕,嫉妒心油然而生,帶
有點憤怒,又覺得自己很匱乏。
要如何處理嫉妒?大主教和達賴喇嘛有不同看法。
大主教提出三種方法。第一種是寬恕自己的嫉妒心,因為大家都一樣是凡人,不要有太多
罪惡感。第二種是細數自己擁有的幸福,比上不足,但是比下有餘。第三種是積極面對,
讓嫉妒心成為動力,努力爭取你想要的東西。第四種是想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,不要追求
沒必要的東西。
另一方面,達賴喇嘛則認為:「人會有嫉妒心,往往是因為太重視物質資產,而不注重真
正的內在價值。」他提出應對嫉妒心的方法是:「要養成關懷他人的意識。一個人如果真
懂得慈悲同理,就算別人得到好東西或比你成功,你也會由衷為他們的好運感到高興。」
這句話翻成白話文是這樣的:我們要承認彼此都有相通的人性,我們每個人同樣都有權利
,也同樣渴望擁有快樂的人生。我們是全體人類裡面的一份子,全體人類快樂,我們就快
樂。
達賴喇嘛也給出這樣的提醒:「假如我們懷抱強烈的『人我』之分,那就很難修養喜悅的
心。一定要養成『我們』的意識。只要能培養出人性相同、一體的觀念,自然而然會希望
他人也能離苦得樂。追求快樂是一種本能,人皆有之。說起來這依然只是一種為他人幸福
著想的心態。」
相較之下,我覺得達賴喇嘛的說法對我更有幫助,也呼應到前一個重點「關懷別人」。當
我們不要再以「自我中心」的角度出發,而是以人類共同體的角度去想,就會發現我們當
然希望每一個人都活得快樂,有獲得快樂的權利。
當我們祝福別人事事順心,自己也不會因此少一塊肉。人生不是一場你輸我贏的遊戲,而
是一段共同追求喜悅的旅程。在這個旅程裡,喜悅是取之不盡的。
四、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?
大主教和達賴喇嘛的對談裡,雖然談到了很多認真又嚴肅的話題,但是他們的相處是充滿
很多趣味的,也很喜歡彼此開玩笑。
就像是大主教在剛抵達機場的時候,曾經對達賴喇嘛開玩笑說:「你小心點,我很多朋友
都快翹辮子了。」然後他提到最近剛過世的一位朋友,繼續說道「那個人的個子比你和我
都高很多。昨天我看著他的棺材,真的是龐然大物,我們兩個都裝得進去。若我死了上天
堂,你會去哪裡?」
達賴喇嘛竟然回答他:「八成是下地獄吧。」
關於死亡,誰會上天堂、誰會下地獄,這個玩笑他們兩人一整個星期都在說,故意拿彼此
相反的傳統和信仰來說笑。那麼達賴喇嘛為什麼說他八成是下地獄呢?在後面的幾天,他
是這樣解釋的。
達賴喇嘛提到:「世界上很多人擔心死後下地獄,但擔心沒什麼用。沒有必要害怕。人在
世的時候煩惱地獄、煩惱死亡,煩惱種種可能犯的差錯,只會焦慮不安,永遠不到喜樂。
要是真的害怕地獄,更應該讓人生活得有目標,特別是去幫助別人。」
達賴喇嘛還很調皮地輕拍大主教的手腕,告訴他:「所以說啊,我寧可下地獄而不想上天
堂,地獄比較多問題讓我解決,我在地獄可以幫助更多人。」看到這段回答,我馬上倒抽
了一口氣,我還真沒有這樣想過。
我承認,我好喜歡這樣的想法。上天堂,獲得永久的喜樂、無憂無慮,到底要幹嘛?很無
聊啊。你可以回想看看,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?是熬過痛苦之後的柳暗花明,是幫
助別人之後看見對方成長的喜悅,是明知道很困難但還是硬著頭皮克服的挑戰。
渴了喝水才爽,餓了吃飯才香。當人生沒有痛苦要面對,沒有問題要解決,那還有什麼意
思?相反地,當我們接受挑戰、幫助別人、超越自己,每一天都可以活出滿滿的喜悅。
後記:放下自我關懷別人
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的前半段大多在談「那些讓喜悅遠離的事物」,而這個
也是最困擾著大部分人的問題。我也發現這些問題有一個共通的解法,不斷被他們兩人提
到,那就是「避免太過自我中心的想法」,同時要懂得「關懷別人」。只要這樣,很多問
題都能迎刃而解。
嫉妒往往來自於我們太在乎自己沒有的東西,而關懷他人的成就與幸福,反而能放下嫉妒
。寂寞就是當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孤單;但如果主動去關懷和陪伴他人,寂寞自然會減輕
。憤怒則多半源自於過分的自我需求,轉而理解他人的處境,能讓憤怒的情緒有所舒緩。
至於絕望,與其對自己的困境感到無助,不如關注並幫助那些比我們更需要支持的人,重
新找到生活的希望。
如同達賴喇嘛所說:「太自我中心的想法,是痛苦的溫床。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,才是快
樂的泉源。」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關注的重心,不要只想著世界是繞著自己轉。當我們把眼
光放在更大的群體、更大的世界,我們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,喜悅並不匱乏。
--
書評部落格「閱讀前哨站」
https://readingoutpost.com/|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
Podcast「下一本讀什麼?」
https://readingoutpost.com/podcast/|我的說書頻道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1.164.97.194 (臺灣)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ook/M.1728883892.A.D45.html
推 weimr: 推 10/14 21:55
推 emile1224: 感謝分享 10/15 07:52
推 deepeye: 感謝分享 10/16 10:46
推 ginac: 謝謝分享 10/16 11:16
推 Kroner: uc2推薦 10/16 11:16 推 kaihon: 很令人感動的書 10/16 20:54
推 Erika98: 謝謝分享 10/17 06:52